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章 校办和题集

宋如岚所在的高二年级课业日趋繁重,每周各科老师都要下发好几张练习试卷,特别是数学黄老师,都是亲自编写试题,印成试卷给全年级学生使用。

宋如岚为了存放这些试卷,还买来好几个大夹子,把各科试卷分门别类按照时间顺序简单装订,方便收集错题和复习。每次宋如岚在翻阅这些试卷时,都想到后世的习题集,不用学生收集,出版方都按照教学顺序装订成一册,按照教辅的价格卖给学生,有些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是让学生在这类教辅上面完成。

宋如岚去教室办公室帮化学老师拿上课用的教具,听见有老师在讨论说下个月的奖金可能会减少,因为校办印刷厂现在业务量很小,说是今年年初开始没有拿到什么大的订单,都是给自己学校印印卷子,没有赚钱的项目。

校办厂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产物,几乎所有城市的中小学都建有一所校办工厂,工厂规模不大,产品相对也简单,既成为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又能为学校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些收益弥补了教师奖金和福利的不足,弥补了一些项目的教育经费不足,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积极性作出过贡献。

校办工厂除了生产,还要服务教学。学校劳动课会安排学生到校办厂进行简单的劳动学习,校办工厂作为学生的劳动基地,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可学,主要是干些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比如宋如岚和同学在劳动课去校办印刷厂帮忙把印好的试卷进行折叠,方便机器裁剪。

由于工厂是学校的校办工厂,在工商局虽然领有营业执照,却没有法人资格。工厂里一切人事、财务都由学校派人掌管。校办工厂的收入按月要有比例的上缴学校和教委,余留的利润学校便用这些钱给教师发放奖金,购买校服,逢年过节,还要为教职工谋些福利。

以前的市三中校办工厂红红火火,现在因为设备老旧、技术落后只能接一些小单业务维持,学校也没有经费让校办厂进行产业升级。

宋如岚有了初步想法,到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查资料,八十年代到现在,全国有一百多家家出版社,年出图书不到两万种不到,其中绝大部分是教辅。而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高考分配工作的高光开启,国人对于数理化献上了极大的热忱,整个市场也随之开启了白热化竞争模式。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习题》,油墨印刷、草草装订,结果,修订3次、重印24次,累计销量达240万册以上。

一时间,全国的教育出版社纷纷照葫芦画瓢,谁做得好,就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为您推荐